疫情之下,我们需要多几个“回形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4 23:04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文/蓝鲸财经 郝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搅乱了庚子新春。

一时间,几乎每个人的社交圈子都充斥着疫情信息,高密度的硬核新闻轰炸与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抢购、恐慌、失望、敌意……”这种情绪几乎在2月1日达到顶点。

2月2日一大早朋友圈就被一则名为《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短视频刷屏,看完之后,老圆没有更加恐慌,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勇气。

今天想借着这则视频,聊聊面对疫情下的信息过载,我们该如何是好。

“回形针”刷屏,这是一场反焦虑的胜利

按照“回形针”的一贯选题特点,追热点不是他们的风格,但这次不一样,他们追了一个绝对硬核的热点,并且成为了此次疫情信息传播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截至目前,这则视频在B站播放量已接近300万,弹幕1.9万条,微博上超过67万转发,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转发引用。

视频的标题叫做《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虽然发出后有不少人提出包括“内容并不全面”等质疑,但至少这则视频回答了大多数国人的疑问——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多高?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科普视频自媒体“回形针”依旧延续了自己冷静客观中立的态度,一切用数字说话。但这并不意味着视频中充斥着连篇累牍的数据资料,“回形针”将这些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字一下子就变得直观了。

具象化的数字需要能说明问题才有意义。“回形针”通过简单的运算技巧将病毒传播的科学机理抽象成了我们每个人都听得懂的一个问题——“还会死多少人”。

这不是一个感性的认知和随意的推断,“回形针”用现有数据进行了一个关于病死率的假设,并结合实际情况如湖北省医疗资源紧张等现实问题,最终得出了一个数字1.15%。但这并不是一个预言,而是一个假设结果。它希望通过这个数据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疾病,减少对于感染与死亡数字更新带来的恐慌。

一切恐慌都来自于未知,而如今病毒正在我们面前渐渐“现出原形”。

这场非常“理科生”的科普并没有停在这个结论,而接下来这段内容则是这则视频最打动人的地方。

它在结尾说道:“如果我们被这个吓到,吓到要锁死来自武汉的邻居,吓到要攻击陌生的求助者,吓到要以谣言的名义让大家不敢说话,那才是真的吓人,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赞美所有还在认真工作的人们,希望2020年我们都能有更多勇气”。

在B站看这段时满屏“前方高能”,我还在疑惑接下来还能有多高能,看完了我才知道:之前的科学论证就像铺垫,结尾这段温暖的鼓励才是正片。就像最可怕的永远不是病毒,而是人心。

在大众都被“焦虑、恐慌”这些病毒传染时,“回形针”奉上了限定版“当代生活说明书”,这其实不是一场“热点追逐战”的胜利,而是一场“反焦虑”的胜利。

疫情信息过载,我们该如何选择信息?

和疫情一起爆发的还有各种“谣言”。

几乎是在“钟南山讲话”发出后不久,老圆就自己开始被爸妈密集“投喂”各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疫情秘辛”,这其中不仅有“吸烟/喝酒可以防病毒”、“板蓝根/熏醋/盐水漱口……可以防病毒”,还有“下午不要出门,政府要安排飞机全市喷洒消毒水”……

直到有一天我妈拿着手机认真地跟我说,刚刚我二姨跟她讲“这场疫情其实是美国的阴谋”,我才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疫情谣言的辐射广度与渗透深度已经超出我的想象。这个“闭门在家”的春节,信息过载与信息污染愈演愈烈,很多时候作为媒体从业者的我都无法准确识别,但我可以确定一点:警惕谣言与防范疫情一样,都是十万火急的事儿。

防范疫情需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那警惕谣言呢?操作起来就没前者那么清晰明确了。

这里举个例子,2月2日,一则《人民日报》数字报电子版的截图在社交网络流传,版面新闻显示,“暂免武汉红十字会救灾物资管理”。截图显示:“ 1月31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专门视频会议,研究并决定暂停武汉红十字会接收社会捐赠物资并管理发放的工作……”从图片中看,这篇报道刊发于2020年2月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

这张截图流传的时间节点,正处于大众愤怒的顶点,自然很快在各个群流传,大家看了都拍手称快。但出于媒体从业者的习惯,我还是第一时间去《人民日报》官网核实了一下,并未看到相关报道,于是便判断这是一则假新闻。但在”信息茧房“效应下,习惯通过喜好与倾向获取信息的大众便受其所累。

要知道,在人人皆可发声背后还有“人人皆会ps“这样的国情,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信息识别是不能只靠情绪去判断,需要有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判断能力。

这个世界并不是总按照我们的期望运转的,这个世界也不是每分每秒都上演魔幻剧本的,所以下一次看到类似的新闻多查一下来源,没有明确信源的新闻或许不是假新闻,但至少在当下它是一个有待核实的”传言“。

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同时也不要随意使用“转发“的权力。如今社交网络有多发达就不用我再赘述了,想想爸妈在各种中老年群吃了多少”养生谣言的洗脑包“。我们每个人都是关键的信息传播节点,互联网有一个很有名的”回声室效应“,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谣言和阴谋论被不断重复,最后很有可能会让一些人以为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我们和父母都身处这样的回声室,只不过他们的回声室满是养生谣言,而我们的回声室是各种明星八卦与阴谋论。所以如果做不到为辟谣跑断腿,至少也努力不做那个谣言的传播者。

疫情之下,希望有更多的“回形针”,但良好的信息环境,也需要我们成为自己的“回形针”。

原标题:《疫情之下,我们需要多几个“回形针”》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